看板系统的5大原则
看板方法,日语中被称为“kamban”,翻译成中文就是“看板”。看板,是一种用来强调个人或者团队可以接受新工作的理念。“看板”这一理念,与准时制生产方式(JIT)及精益生产密切相关。准时制生产方式及精益生产,都被用作为调度系统,告诉生产商什么时候需要生产,以及到底需要生产多少。
理想情况下,看板系统控制从原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整体价值链。一定要确保有控制,这将有助于避免供应的中断,并有助于避免在制造过程中任一阶段的库存积压。
尤其是看板能让我们特别关注流程中的瓶颈问题,瓶颈问题则会导致生产放缓与运作低效,而目标则是:遵循影响看板系统的5大原则,在没有牺牲质量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并缩短交付时间。
1. 工作流程可视化
看板系统,通常会检查工作流程中的状态变化。这些是对生成工作状态信息的活动的变化的综合反映。例如,分析的活动会生成特定的信息。在达到递减点的时间,工作被定义为“分析”,然后,变成新的活动,将产生额外的信息,诸如,设计或者测试。信息的穿插过程,是看板系统的实践者用来可视化工作流程。
2. 限制在制品
通过限制在制品,我们在部分或者整个工作流程中使用拉动系统。拉动系统,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方法来实现,包括DBR、CONWIP,或者看板等。无论如何,要记住的是,在每个流程状态的WIP都需要被限制,而一旦WIP能提供足够的容量,任何适当的新工作都被拉到下一个状态。
1.DBR是TOC(约束理论)中的一种管理方法,Drum-Buffer-Rope,简称 DBR,中文直译为“鼓、缓冲、绳子方法”。
DBR是TOC应用于制造工厂排程时的一个计划、排程与实施的方法论,它恰当地抓住TOC排程的技巧,使之在工厂层面易于理解和执行。正是这种简单化使DBR非常有效。
2.CONWIP,即Constant Work In Progress,意思是:定量在制品法。CONWIP,是美国西北大学的Spearman等人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其本质是一种推动/拉动混合的策略。
3. 管理工作流程
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每个工作条目的工作流程,都需要被连续地监控和准确地报告。流程,意味着商品与活动的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最让人关注的是运动的速度和平稳,而理想的情况是流动要快速而平稳。快速和平稳的流动,是看板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价值,并将由延迟引起的风险与成本最小化一种指示。更重要的是,其正在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来实现。
4. 明确定义流程方针
在明确组织运作的确切机制或者流程之前,谈论改进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没有清楚地了解事物是如何运作,以及工作实际上是怎么完成的,那么,讨论流程中的问题,将是不正式的、主观的,并带有情绪的。通过准确的理解,基于经验证据,看板让我们客观、理性的讨论问题成为一种可能。
5. 协作改进
最终限制在制品,是激励流程讨论问题的原因。任何阻碍工作流程的因素,或者引发流程不一致的扰动都会让限制在制品充满挑战。这时,团队有两种选择:要么打破在制品限制,忽略问题并继续,或者共同直面问题,进行合理的讨论,并并通过协商一致提出改进的建议。
看板,背后的关键原则已经被设计成组织可以看到渐进式改进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板系统的设计要进行适当地改变,以满足组织的复杂需求。